来源:互联网作者:编辑点击:
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复旦大学MBA如同一个巨大的磁场,吸引了诸多来自五湖四海、各行各业的职场精英。从初入职场的青涩懵懂到如今的独当一面专业干练,他们逐渐成长为职场的中坚力量,在各自领域内发光发热。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他们用希望和奋斗、理想和担当书写追梦征程。
复旦MBA《聚光+》栏目聚焦于复旦MBA新青年,让我们听听他们的职业故事,看看MBA为他们带来的能量和成长。
来自信息科技领域的郭伟薇,在汽车专业深造七年,是一名“不折不扣”的工科海归。在长达八年的采购生涯中,她从渴望他人认可到专注于自我突破。进入复旦MBA后,她从全球最大的电竞运营公司离职,投身于大数据行业创业的洪流中,借助MBA的平台和资源,努力汲取科创动能。
在突破自我设限中获得成就感
郭伟薇先后在理工科领域享有盛誉的两所院校——同济大学和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学习汽车专业,并获得硕士学位。毕业后,她先后加入全球第一大汽车技术供应商博世集团及全球最大的电竞运营公司从事采购工作。成功进入复旦MBA学习后,她回归自己的创业公司——博观创新上海大数据有限公司,担任企业的副总裁。
工作八年以来,她从渴望获得领导和同事的认可“职场小白”,拼尽全力想要通过最佳员工奖或者是最佳项目证明自己,一步步成长为独当一面、专注于自我突破的“创业宝妈”。她说:“有经历、经验和参照标准后,相比于别人的认可,我更能在突破自我设限中获得成就感。”在汽车行业工作期间,她所管理的供应商获得了“年度最佳供应商”称号;而在现公司,她将从国外和外企学到的先进经验因地制宜运用到创业公司,不仅从无到有搭建采购部门的管理运营制度、流程和组织架构,还引领了部分数字化转型工作。
复旦MBA,是理性选择也是感性奔赴
“我能不能比去年的自己做得更好?我还有什么自我设限是可以被打破的?”这是郭伟薇的自省。在一往无前的人生与事业发展旅程中,理工科背景出身的她,希望能够掌握更多商科理论,打破自己多年来形成的风险保守型作风,在商业决策时有更丰富的理论和实践支撑,增加自己创新和冒险的底气。因此,她选择了复旦MBA。但对她而言,加入复旦MBA不仅只是基于职业规划的理性选择,也是对“复旦情结”的感性奔赴。郭伟薇高中就读于复旦附中,一直以来的母校情结也让复旦MBA项目成为了她的不二选择。
进入复旦MBA后,郭伟薇积聚出了更多的勇气和底气。于入学同期,她从全球最大的电竞运营公司离职,回归了自己的创业公司,正式开启全身心的创业旅途。据她介绍,博观创新上海大数据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创新情报服务工作。虽然成立不久,但已形成成熟的盈利模式,并曾获得“上海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双创小巨人企业”等称号,和“上海市科技情报成果一等奖”“华东地区科技情报成果一等奖”等奖项。
她认为,公司各项业务、制度和体系虽然已经基本成型,但也面临商业模式转型及投融资等机会。特别是在当下,随着人工智能等科技的进步,数字经济的崛起,黑天鹅事件的频发,不管是时代的不确定性还是新技术的不断涌现都对个人和公司发展带来了诸多机遇和挑战。而科创就是在迷雾中前行的火把,是对未知世界最理性的探索。
怀着对于复旦MBA的科创管理教育的期待与信心,她开启了一段出乎意料又心潮澎湃的求知求学之旅。
就像打通了任督二脉,突然开了窍”
复旦MBA整体的课程体系设计非常具有针对性,成体系的学习不仅提高了郭伟薇的学习效率,更为她的职业发展带来了明显助力。提及近一年的复旦MBA求学感获,她形容道:“就像打通了任督二脉一样,突然开了窍,比如第一学期的管理经济学课程、这学期的数字化管理等等,都让我觉得受益匪浅。”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不同于其他研究生课程,复旦MBA有大量的“实践环节”,无论是科创先锋论坛,科创青干营还是iLab商业挑战赛项目等,都创造了大量的理论结合实践的环境,同时,也为复旦MBA校友们提供了更多寻找“同路人”的可能。
2022年,复旦MBA创新推出科创青干营,致力于以“管理赋能科创“,深化MBA学生对科创本质以及科创企业发展规律和管理特点的理解。今年第二期科创青干营面向2022级学生开放报名,郭伟薇满怀着期待参加了选拔,并凭借出色的表现顺利被录取。
科技成就生活之美
未来,郭伟薇已下定决心在大数据科创行业深耕,经营好自己的创业企业,利用先进的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结合数据可视化和大数据治理技术,通过全景式产业观察、科学的人才画像和精准的引才路径商务为各行业提供人才地图服务。
工信部信息技术发展司司长谢少锋说:“数据已经成为继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之外的第五大生产要素。”郭伟薇对眼下的市场环境时刻保持开放心态:只要有数据流通有安全的环境,数据价值有合理的衡量,公平交易有保证,数据要素市场内的企业就能有更好的发展,大数据行业也会有规模化的进步甚至质的飞跃。
最后,她借用老东家的战略口号“科技成就生活之美”来表达自己对于行业的认知和理解。“无论是之前的汽车行业,或者是现在的大数据行业,我始终相信科技本身是中性的,我们要善用科技的巨大潜力,让它惠及大多数人的生活。依托科学的力量冒险,虽然仍然可能遇到挫折或失败,但只要创新的火苗不灭,我们一定可以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坚定前行。”